廣東海洋大學孫成波教授談南美白對蝦模式化控病養殖技術
近日,產自江蘇金湖縣高郵湖水域的一批200公斤鮮活小龍蝦順利打包發運,經由南京口岸空運輸往香港地區,將直接供應在港開設龍蝦專營店。據悉,此次鮮活小龍蝦輸港乃至出口尚屬全國首例。
“我國過去每年以數萬噸的體量對外出口小龍蝦,均以蒸煮、冷凍整只龍蝦,冷凍龍蝦仁等小龍蝦熟制品為主,但鮮活小龍蝦對外出口是新嘗試。”據省檢驗檢疫局工作人員介紹,為拓寬小龍蝦出口方式、品種,促進產業升級,淮安檢驗檢疫局抓住小龍蝦養殖全過程的安全控制點,從投入品和養殖環境抓源頭,指導出口企業提升管理水平、解決技術難題。
1 對蝦養殖業現狀
2014年中國對蝦養殖業面臨了非常大的困難,很多養殖業歸納出導致這些困難的可能原因有病害的問題、種芽的問題、飼料的問題、醫藥的問題。在1992年之前養蝦,病害基本是非常少,安全問題并不突出。1992年從南到北流經的,包括流星病導致養殖安全,后來用藥到2002年,對蝦安全問題開始出現,導致要出臺一系列法規限制用藥的問題。自2006年澳大利亞、新西蘭禁止從中國、越南、泰國等亞洲國家進口攜帶WSS、VTSVIHIV等等這些病源的蝦,這時候生物安全問題就被提出來。到2012年,中國養殖業產量達到160萬噸,2013年產量開始下滑,2014年產量可能會更低。生態安全問題慢慢突顯出來。
對蝦白斑綜合癥(WSS)是制約全球對蝦養殖產業發展的最大障礙。自1988年WSS爆發以來,持續困擾全球對蝦養殖產業20年。1993-1998年,我國池塘養殖對蝦發病率90%,發病池塘對蝦死亡率接近100%,年直接經濟損失30多億。我國對蝦養殖產業陷入了嚴重的困境,產量由世界第1跌至第6。2008年,農業部新修訂的《一、二、三類動物疫病病種名錄》將白斑綜合癥列為一類動物疫病。是近年來危害中國餐業排第一的病害。
白斑綜合癥(WSD)暴發機理
① 從WSSV潛伏感染到急性感染,一方面與對蝦個體大小有關,而另一個重要方面是受水體理化因子和大的氣候影響。
②溫度是病毒暴發流行的前提條件,也是在養殖過程中目前較難控制的因素。D.V lightner曾報道:26±1℃WSSV復制最快,32 ±1℃WSSV基本不復制。
白斑綜合癥(WSD)暴發的責任。苗場和養殖戶,雙方責任,或苗場、淡化或標粗場、養殖戶三方責任的劃分問題
1.2.2肝胰腺壞死癥(hepatopancreas necrosis syndrome簡稱:HPNS)
國際上稱為早期死亡綜合癥(EMS)/急性肝胰腺壞死癥(AHPND),國內一般泛指除變異性副溶血弧菌引起急性肝胰腺壞死癥之外的所有肝胰腺壞死癥。具體病因分為以下5種情況:
①細菌引起的,導致投放池塘的蝦苗死亡。
②養殖池塘發生有毒藻類增多(藍藻)或者大量藻類死亡,導致對蝦大量死亡?,F在藍藻越來越多,蝦塘的藍藻比例值越來越高。在東海島或內陸地區,發現藍藻大量繁殖的時候,如何處理出現肝腺壞死癥,此時要及時把藍藻處理掉,估計蝦就可以恢復正常。
③養殖水體有毒有害的理化因子超標,導致對蝦中毒,隨后繼發病原性疾病。例如氨氮>1.3mg/L會出現癥狀,北方采用地下咸水做水源的工廠化養殖可以2-3mg/L。
④超過養殖容量。
⑤劣質飼料。導致生長緩慢、腸炎、肝胰腺壞死、白便。
在東海島,實驗組拿兩種飼料做實驗,生長速度20天,內差一倍,而且其中一種飼料就出現了肝腺壞死癥、腸炎,這時候水質沒辦法調回來。之后交換另一種飼料,3天之后,肝腺壞死癥和腸炎沒有了,水質調回來了,通過多次實驗驗證以上現象。
1.2.3弧菌的暴發和理化因子的關系
①不同劑量副溶血弧菌對對蝦死亡情況的影響
分3個層次,最高層次就是量達到一定程度,在實驗池塘里,12小時之內,全部蝦死亡。第二種情況是不發病時弧菌感染非常少,還有一種是介于高量和低量之間的。
②不同溫度下副溶血弧菌對對蝦死亡情況的影響
對于病毒而言,26℃是繁殖最快的,在20℃和32℃的條件下繁殖最慢。對于細菌來講,隨著溫度的升高繁殖越快。72 h之后,在20℃和32℃的條件下,對蝦累計死亡率不變;實驗結束時,32℃時對蝦累計死亡率最高為80%。
③不同鹽度下副溶血弧菌對對蝦死亡情況的影響
鹽度為10時,對蝦的死亡率最高,為58.33%,鹽度為30次之,為56.55%,鹽度為20時最低,為43.45%,并且該組與前兩組差異顯著。
④ pH對副溶血弧菌對對蝦死亡情況的影響
96h,pH為9時,對蝦累計死亡率最高,為71.48%,pH為7時次之,為57.04%,pH為8時最低,為39.81%,各個實驗組與各組之間差異顯著(p <0.05)
⑤硝酸氮對副溶血弧菌對對蝦死亡的影響
96 h,硝酸氮濃度為30.0 mg/L 時,對蝦累計死亡率最高,為70.37%,濃度為10.0 mg/L 時最低,為55.19%。
⑥亞硝酸氮對副溶血弧菌對對蝦死亡的影響
亞硝酸氮濃度為10.0 mg/L 時死亡率最高,5.0 mg/L時死亡率次之,1.0 mg/L 時死亡率最低。
1.3優質種苗匱乏
1.4優質飼料匱乏
1.5漁藥市場混亂
1.6技術服務產業魚目混雜:偽理論、偽技術、偽服務
1.7季節性供過于求
2、主要對蝦養殖模式與病害防控
2.1 按照養殖產量:粗養、半精養、精養、工廠(程)化養殖等養殖模式。
2.1.1粗養模式
華南地區一般稱魚塘(塭)養殖,北方稱汪子,面積在6.67 hm2以上,池水深淺不一,有進排水閘門。
覆蓋范圍:全國對蝦主產區,廣東、廣西、山東、遼寧等。
不清池或清池不徹底。納海區天然苗或投放標粗苗。不施肥投餌或施肥培養生物餌料或投喂少量飼料。產量較低,一般75~150 kg·hm-2。開放式養殖模式,無法消除病毒性和細菌性病原,低密度,魚蝦混養防治蝦病。
2.1.2半精養模式
一般面積在6.67 hm2以下,以1.33 hm2~2 hm2為宜。池塘水深在1 m以上。有獨立進排水系統。清池徹底,放養人工培育的蝦苗。早期施肥培養生物餌料,后期人工投餌。一般產量750~2250 kg·hm-2。而且逐漸開始追求高密度。規模最大80%,以上采用。開放式養殖模式,無法消除病毒性和細菌性病原,靠天吃飯,低密度,大規格,魚蝦混養生態防控蝦病。
2.1.3精養模式
一般面積在0.1-0.66hm2以下。池塘水深在1.5-2.5 m以上。有獨立進排水系統。
清池徹底,放養人工培育的蝦苗。早期施肥培養生物餌料,后期人工投餌。一般產量7500~45000 kg·hm-2??刹糠窒《拘圆≡?,無法消除細菌性病原。水處理、生態防病。
2.2按照養殖用水來源:海水、淡水、地下水等養殖模式。
2.3按照池塘高低:土塘、高位池、地膜池等等。
2.3.1高位池養殖模式
每造平均單產達8噸/公頃,最高達30噸/公頃,在病害暴發期養殖成功率達80%以上。
特點:①切斷病毒部分水平傳播途徑 ②改善養殖水質 ③管理方便
2.3.2對蝦地膜養殖模式
每造平均單產達8噸/公頃,最高達30噸/公頃,在病害暴發期養殖成功率達80%以上。
特點:①切斷病毒部分水平傳播途徑 ②改善養殖水質和地質 ③傳統蝦池改造 ④管理方便
2.4湛江低密度大規格養殖模式
堅持養大蝦為主的思路(規格達13-25尾/斤),一年只養一造大蝦,低成本穩定性強。放苗時間定在每年清明前后放苗,種苗優質,養殖到年尾或到過年時價格會更好. 畝放苗量3萬尾/畝,4畝塘混養沙鼓頭(學名細鱗鯻,動物食性,攝食病死蝦)200尾和100尾藍子魚(植物食性,調控水質)。
2.5按照養殖品種:單養、混養等
也許未來只剩下2種模式:兩極化方向發展,粗養越來越粗,精養越來越精(地利條件和良好的硬件條件)。
2.6生態養殖和工廠(程)化養殖模式。
國際上沒有工廠化的說法,只有循環水養殖(循環水量高于95%)和流水養殖(循環水量低于95%) 。對蝦工廠(程)化是最近幾年在我國逐漸興起的一種集約化養殖模式,是在人工控制條件下,利用有限水體進行對蝦高密度養殖的一種生產方式,在生產中運用機械、電氣、化學、生物及自動化等現代化措施,對水質、水流、溶氧、光照、飼料等各方面實行全人工控制,為養殖生物提供適宜生長的環境條件,實現高產、高效養殖的目的。它是一個比室外對蝦養殖系統更加脆弱的更為簡單的生態系統。
兩大類:硬池(水泥池)和軟池(地膜池),新建和舊池(北方海參育苗池、大菱鲆養殖池、南方鮑魚池)改造。
隔離病原:地下水、水處理設施和技術,隔離病毒性病原。部分消除細菌性病原
提高產能:增氧系統,保溫反季節養殖。
節約人力:自動投餌;自動監控系統。
減少污染:水循環利用;污水處理,中間排污等。
產量一般為5-15kg/m2。
來源:南方水產